欢迎光临药得网站!

咨询医学顾问:400-001-9769
【目录】
1、概述
2、病因
3、类型
4、症状
5、诊断

6、治疗

(图片来源:https://www.kidneynews.org/view/journals/kidney-news/13/8/article-p24_17.xml

【概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为一种少见、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乏,也与血管内皮细胞VWF异常释放、补体异常活化、血小板异常活化等相关。血浆中ADAMTS13活性缺乏导致内皮细胞异常释放的超大分子VWF(UL-VWF)不能及时降解,UL-VWF可自发结合血小板,导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进而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引起临床症候群。

【病因】

  • 遗传性TTP病因:
cTTP系ADAMTS13基因突变导致血浆ADAMTS13活性缺乏,常在感染、炎症或妊娠等促发因素下发病。cTTP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突变表现为纯合子型或双重杂合子型。
  • 免疫性TTP病因:
iTTP多无明确原因(即原发性),也可能继发于感染、药物、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等。iTTP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TTP总例数的95%

【类型】
根据ADAMTS13缺乏机制不同,TTP分为:
  • 遗传性TTP(cTTP,又称为Upshaw-Schulman综合征)
  • 免疫性TTP(iTTP)

【症状】
TP典型临床表现如下:
  • ①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严重者可有内脏或颅内出血。
  • ②MAHA:多为轻、中度贫血,可伴黄疸。
  • ③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意识紊乱、头痛、失语、惊厥、视力障碍、谵妄、偏瘫以及局灶性感觉或运动障碍等,缺乏典型表现,以发作性、多变性为特点。
  • ④肾脏损害: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尿素氮及肌酐轻度升高。
  • ⑤发热(>37.5 °C)。
  • ⑥胸痛、腹痛、乏力、关节痛、肌肉痛等其他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

【诊断】
  • 血常规及血涂片检查:不同程度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1%),网织红细胞比例大多增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多低于20×109/L),且动态下降较显著。
  • 血生化检查:主要有血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升高;血尿素氮及肌酐不同程度升高,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见于心肌受损者。
  • 血浆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或IgG抗体测定:目前多采用FRET-VWF荧光底物测定法、残余胶原结合试验或免疫性ELISA方法测定ADAMTS13活性、ADAMTS13抑制物或IgG抗体。TTP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显著降低(<10%);iTTP患者ADAMTS13活性显著降低且检出ADAMTS13抑制物或IgG抗体;cTTP患者不存在ADAMTS13抑制物或IgG抗体,基因测序有助于鉴别诊断。血浆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或IgG抗体测定血样尽可能在血浆置换前留取,同时注意高胆红素血症、高脂血症、游离血红蛋白升高、血浆蛋白酶可能干扰血浆ADAMTS13活性检测,在分析结果时需要注意。
  • 凝血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多正常,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轻度升高。
  • 溶血相关检查: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但在部分继发于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中可为阳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血清结合珠蛋白下降。
  • ADAMTS13基因检测:对怀疑cTTP患者可进行ADAMTS13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确立诊断及遗传咨询。
  • 其他: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血清学检查,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谱,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脑电图。

【治疗】
  • 治疗性血浆置换:适用于iTTP的治疗和临床中/高度怀疑TTP的初始紧急治疗。血浆置换采用新鲜(冰冻)血浆,血浆置换量推荐为每次2000——3000 ml或40——60 ml/kg体重,每日1——2次,直至症状缓解、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连续2 d后可逐渐延长血浆置换间隔直至停止。
  •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器官功能、抑制自身抗体产生,主要适用于iTTP治疗。可选用甲泼尼龙(80——120 mg/d)或地塞米松(15——20 mg/d)静脉输注,病情缓解后可过渡至泼尼松(1——2 mg·kg−1·d−1)并逐渐减量至停用。
  • 免疫抑制剂:
  • 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iTPP的效果不及血浆置换,仅适用于难治性TTP患者或多次复发的病例。
  • 乙酰半胱氨酸: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前体,可减少多肽链之间的二硫键连接降低VWF多聚化程度,减少组织氧化损伤。在血浆置换后使用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剂量8 g/d,缓慢静脉输.
  • 血小板输注:原则上在高度疑似TTP且尚未进行血浆置换的患者不宜进行血小板输注,因其可能会增加微血栓形成和器官损伤。但在血浆置换后,如出现危及生命的重要器官出血时可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
  • 预防性血浆输注:适用于cTTP患者的预防性治疗,常用新鲜冰冻血浆每次10——15 ml/kg,输注间隔根据患者血小板数变化情况而定,每1——3周1次。反复输注需注意输血相关疾病传播风险。
  • 抗血小板药物:iTTP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选用潘生丁或阿司匹林,对减少复发有一定作用。
  • 支持治疗:本病累及多个器官,需要及时动态评估各器官功能,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保护器官功能。

参考链接: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98066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

相关问答

海外就医、全球找药
扫码

微信扫码◀

电话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