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舒替尼的药理作用机制
博舒替尼/伯舒替尼(Bosutinib)是一种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1. 靶向BCR-ABL融合蛋白
BCR-ABL融合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致病核心,编码的酪氨酸激酶具有持续活性,导致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博舒替尼通过竞争性抑制BCR-ABL激酶的ATP结合位点,阻断其下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抑制SRC家族激酶
除了BCR-ABL,博舒替尼还抑制SRC家族激酶,包括Src、Lyn和Hck等。这些激酶在细胞信号传导、增殖和存活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活性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同时抑制SRC激酶,博舒替尼能够更全面地干预肿瘤细胞的生存机制,提高治疗效果。
3. 对多种耐药突变的有效性
博舒替尼对多种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突变型具有抑制作用,如Y253H、E255K、F359V等。然而,对于T315I和V299L突变,博舒替尼的抑制效果较差,这些突变位于激酶结构的关键区域,导致药物难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4. 药代动力学特性
吸收与分布:博舒替尼在口服后吸收良好,血浆浓度随剂量增加而线性上升。
代谢:主要通过肝脏的CYP3A4酶代谢,生成的代谢产物活性较低。
排泄:主要通过粪便排泄,少量通过尿液排出。
二、博舒替尼的适应症
博舒替尼被批准用于治疗以下类型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
1. 新诊断的慢性期Ph+ CML成人和1岁及以上儿童患者
博舒替尼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用于新近诊断的慢性期Ph+ CML患者。其通过抑制BCR-ABL激酶活性,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对先前治疗产生耐药性或不耐受的慢性期Ph+ CML成人和儿童患者
对于在接受伊马替尼、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等TKI治疗后出现耐药或不良反应的患者,博舒替尼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其对多种耐药突变型BCR-ABL激酶具有抑制作用,能够在前期治疗失败后继续控制病情。
3. 对先前治疗产生耐药性或不耐受的加速期或急变期Ph+ CML成人患者
在CML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后,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博舒替尼在此阶段仍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前期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三、博舒替尼的用法用量
博舒替尼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下为推荐的初始剂量:
新诊断的慢性期Ph+CML成人患者:400mg,口服,每天一次,与食物同服。对先前治疗产生耐药性或不耐受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Ph+ CML成人患者:500mg,口服,每天一次,与食物同服。
新诊断的慢性期Ph+CML儿童患者:300mg/m²,口服,每天一次,与食物同服。对先前治疗产生耐药性或不耐受的慢性期Ph+CML儿童患者:400mg/m²,口服,每天一次,与食物同服。
对于未达到完全血液学、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反应且没有3级或更高不良反应的患者,考虑将剂量逐步增加,每天一次100mg,至每天最大600mg。
根据毒性和器官损害调整剂量。对于3个月后未达到足够反应的儿童患者,如果体表面积(BSA)<1.1m²,考虑剂量递增50mg;如果BSA≥1.1m²,考虑剂量递增100mg;每日最大剂量为600mg。
四、博舒替尼的临床优势
1. 多靶点作用机制:博舒替尼不仅抑制BCR-ABL激酶,还抑制SRC家族激酶,能够更全面地干预白血病细胞的生存机制,提高治疗效果。
2. 对多种耐药突变的有效性:博舒替尼对多种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突变型具有抑制作用,为前期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3. 良好的耐受性:临床研究表明,博舒替尼的副作用相对可控,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和轻度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五、总结
博舒替尼作为一种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尤其适用于新诊断患者以及对前期治疗产生耐药性或不耐受的患者。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良好的耐受性,使其成为CML治疗领域的重要药物选择。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6616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