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达尼布(Nintedanib)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慢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病(ILD)以及系统性硬化症相关的间质性肺病(SSc-ILD)。尽管尼达尼布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但其对肝脏的潜在损害也不容忽视。
尼达尼布对肝功能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临床研究和后期观察报告显示,肝功能损害的案例逐渐增多。根据药物说明书,对于中度(Child Pugh B)或重度(Child Pugh C)肝功能受损的患者,不建议使用尼达尼布;而对于轻度肝功能损害(Child Pugh A)的患者,则可以在适当减量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政策不仅考虑了患者的安全性,也反映出尼达尼布在肝脏代谢中可能引发的问题。
肝酶升高通常与药物性肝损伤(DILI)相关。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尼达尼布的应用与肝酶(如ALT和AST)及胆红素水平的升高有显著联系。大多数肝酶升高的事件发生在治疗的前三个月,这提示医务人员在治疗初期需特别关注患者的肝功能变化。虽然一般情况下,肝酶升高在调整剂量或停药后可恢复正常,但个别严重案例可能导致致命后果,因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在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的前三个月内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包括ALT、AST和胆红素水平。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疲劳、食欲减退、右上腹部不适、尿色加深或黄疸等可能表明肝损伤的症状,应立即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参考资料:https://dailymed.nlm.nih.gov/dailymed/drugInfo.cfm?setid=da1c9f37-779e-4682-816f-93d0faa4cfc9##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