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唑帕尼/帕唑帕尼(Pazopanib)是一种口服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用于晚期肾细胞癌(RCC)或软组织肉瘤的治疗,靶向VEGFR、PDGFR及c-Kit等关键信号通路。然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继发耐药,导致疾病进展。此类耐药主要源于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再激活、替代通路激活或肿瘤微环境适应改变,因此在培唑帕尼失效后,需要及时评估病情并进行个体化替代方案调整。针对当前临床与国际研究的前沿趋势,以下是几类被认为具有潜在疗效的替代治疗方式。
首先,被广泛认可的策略是更换为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例如阿昔替尼(Axitinib)、卡博替尼(Cabozantinib)或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这些药物尽管作用机制类似,但其靶点谱及亲和力有所不同,在某些患者中仍可产生较好疗效。例如,卡博替尼在肾癌中能同时抑制MET、AXL等参与耐药形成的替代信号轴,有望突破培唑帕尼耐药的瓶颈。Axitinib作为第二代VEGFR选择性抑制剂,在既往使用过培唑帕尼的患者中也有一定的控制进展性疾病的能力,尤其适用于以血管生成为主导特征的肿瘤亚型。
其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或序贯使用也成为一种重要策略,特别是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如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为代表的免疫疗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KI耐药患者中部分对免疫治疗敏感,可能是由于耐药相关的微环境变化反而提升了免疫识别。对于免疫微环境丰富的患者,单药或联合免疫治疗(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可实现持久缓解。因此,在耐药后的综合评估中,应重视PD-L1表达、TMB水平和炎症相关标志物的检测,以筛选适合免疫干预的个体。
另外,一些研究支持在培唑帕尼耐药后考虑使用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Everolimus)或替西罗莫司(Temsirolimus),尤其在前期血管生成通路阻断失败但mTOR信号激活明显的患者中。mTOR路径与细胞增殖、代谢密切相关,其异常激活在TKI耐药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这类药物在某些临床情况下提供了替代性思路,尽管其抗肿瘤活性略低,但毒性谱不同,可作为治疗空窗期的过渡选择。
靶向治疗之外,临床也越来越关注液体活检、基因检测在耐药机制识别中的应用。通过cfDNA(循环游离DNA)检测,可以识别肿瘤潜在突变或耐药克隆,从而指导精准用药,如MET放大、RET融合或FGFR变异等可成为下一步靶向策略的切入点。例如,若存在FGFR相关突变,则可考虑使用FGFR抑制剂,如厄达替尼(Erdafitinib)等靶向药物。此类精准治疗尚在试验阶段,但为培唑帕尼耐药后的个性化干预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资料:https://www.votrient.com/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