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Bortezomib)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和某些类型淋巴瘤治疗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作为一种靶向药物,它主要通过抑制26S蛋白酶体,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蛋白降解过程,引发细胞凋亡。硼替佐米主要通过注射途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而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技术的规范性对于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一、硼替佐米的常见注射途径与注射部位选择
硼替佐米的给药方式包括静脉注射(IV)和皮下注射(SC),其中皮下注射因其操作简便、副作用发生率较低,近年来逐渐成为首选方式。
1.皮下注射的常见部位:
腹部(常选在脐周5厘米范围之外的区域)
大腿前外侧
上臂后外侧(三角肌区下方)
腹部注射是最常使用的部位,因为皮肤脂肪层较厚,吸收相对平稳,同时患者也更容易暴露此区域供医护人员操作。若患者皮肤有瘢痕、皮炎或感染,应避免使用该部位。
2.静脉注射的常见部位:
前臂静脉(肘窝处)
手背静脉
静脉注射需由专业护士操作,通常选择血管较粗、位置稳定的静脉,确保药物安全输注。
二、注射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注射硼替佐米时,无论选择哪种给药方式,规范的注射技巧都极为重要,关系到药物吸收速度、局部反应程度及疗效发挥。
1.皮下注射技巧:
使用1ml注射器,配合25-27G的细针头。
清洁注射部位皮肤后,轻轻捏起皮肤褶皱(尤其是在腹部),针头以45度角插入皮下组织。
注射速度应缓慢,避免造成组织刺激。
每次注射应轮换部位,避免在相同部位重复注射引起皮肤硬结或坏死。
皮下注射相比静脉注射,患者更容易接受,且研究显示,注射相关周围神经毒性(如四肢麻木、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
2.静脉注射技巧:
需要专业护士严格无菌操作,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减少血管损伤。
通常硼替佐米需稀释至3–5 ml后缓慢推注,一般持续3–5分钟。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局部疼痛、红肿或静脉炎发生,如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注射。
三、注射后的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
尽管皮下注射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局部红肿、瘙痒、硬结等问题仍可能出现。建议患者在注射后观察局部变化,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处理:
红肿硬结不消退超过72小时,可使用温敷或医生建议的抗炎药膏缓解。
出现严重疼痛或皮肤坏死,应立即就医处理。
若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荨麻疹),应立即停止给药并进行抢救处理。
为减少副作用,医生常建议注射部位轮换使用,并定期评估神经毒性(如手脚麻木、刺痛感等),如患者症状明显,应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给药方式或间隔。
四、患者自我管理与护理建议
虽然硼替佐米注射一般由专业人员进行,但患者自身也应了解基本护理和观察方法:
注射当日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注射区域清洁干燥。
穿宽松衣物,避免摩擦注射部位。
若为家庭注射,必须经过护士指导学习标准操作流程,不可自行更改剂量或频率。
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血常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硼替佐米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而注射部位的正确选择和科学的注射技术对于药效发挥、降低副作用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下注射方式因安全性高、耐受性好而受到推荐,但仍需严格遵守注射规范和护理要点。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安排,定期监测身体反应,以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生活质量最优化。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