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领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已成为一线治疗的核心。伊马替尼(Imatinib)作为首个被广泛应用的TKI,显著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然而,随着对疾病机制理解的深入,第二代TKI如博舒替尼/伯舒替尼(Bosutinib)的出现,为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BFORE(Bosutinib versus Imatinib for Newly Diagnosed Chronic Phas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是一项关键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比较博舒替尼与伊马替尼在新诊断的慢性期CM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536名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博舒替尼(400 mg每日一次)或伊马替尼(400 mg每日一次)治疗。主要终点为12个月的主要分子反应率(MMR)。
结果显示,博舒替尼组在12个月时的MMR为47.2%,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36.9%(P=0.02)。此外,博舒替尼组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CCyR)也高于伊马替尼组(77.2% vs 66.4%,P=0.0075)。这些数据表明,博舒替尼在诱导更深层次的分子反应方面具有优势。
在长期随访中,博舒替尼的疗效持续优于伊马替尼。五年随访数据显示,博舒替尼组的累计MMR为73.9%,而伊马替尼组为64.6%。此外,深度分子反应(如MR^4和MR^4.5)在博舒替尼组的发生率也高于伊马替尼组。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博舒替尼在长期治疗中的优越性。
在不同的Sokal风险评分亚组中,博舒替尼的疗效优势依然明显。特别是在高风险患者中,博舒替尼组的MMR为34.0%,而伊马替尼组为16.7%。这表明博舒替尼在高风险患者中可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方面,博舒替尼和伊马替尼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但具体不良事件类型有所不同。博舒替尼组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腹泻(70%)、恶心(35%)和血小板减少(35%)。而伊马替尼组中,肌肉痉挛(26%)和中性粒细胞减少(21%)较为常见。尽管博舒替尼组中肝酶升高的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为可逆性,且通过剂量调整可有效管理。
在治疗中断和剂量调整方面,博舒替尼组的治疗中断率为22.0%,低于伊马替尼组的26.8%。这可能与博舒替尼组中不良事件的管理更为有效有关。此外,博舒替尼组的剂量调整率也低于伊马替尼组,进一步支持了其良好的耐受性。
总的来说,博舒替尼在治疗新诊断的慢性期CML患者中显示出更高的分子反应率、更快的反应速度和良好的耐受性。这些优势使其成为一线治疗的有力选择。然而,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风险评分、合并症和个体耐受性等因素。在临床实践中,个体化治疗仍是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6616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