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医学上称为thrombopenia,是一种血液系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它指的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异常减少,通常低于100*10^9/L。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由巨核细胞产生,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对于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促进血凝过程至关重要。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疾病、药物、感染、遗传、体内激素分泌异常等。常见的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全血红细胞减少,包括血小板减少。白血病是一种发生在造血系统的肿瘤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并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则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肿瘤性疾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影响血细胞的发育,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轻重不一,主要取决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以及出血情况。当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计数<50*10^9/L时,可引起皮肤及黏膜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可能引起消化道分泌、尿道出血。当血小板计数<10*10^9/L时,则可能引起脑出血,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病因处理、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对于由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治疗原发病是关键。例如,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ITP),可以采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脾切除治疗;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采用免疫抑制方案等治疗。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失患者的出血症状,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血小板减少情况。
此外,饮食治疗也是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辅助手段。食疗原则以补气养血、滋阴凉血、止血为主。例如,参莲粥、红枣羊胫骨糯米粥、白茅根藕节煎汤等食疗方均有一定的疗效。
在日常生活中,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以免引起出血。同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铁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肉类等,也有助于提升血小板水平。此外,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
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程度需要综合考虑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以及出血情况。一般来说,血小板计数在30以上,并且不从事增加出血危险性工作的情况下,危险性相对较小。但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20,则有自发性出血的风险,可能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等严重情况,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说,及时就医、查找病因、进行规范合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以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为例,常见的药物有罗普司亭/罗米司亭(Romiplostim)、艾曲波帕/艾曲泊帕(Eltrombopag)和阿伐曲泊帕/苏可欣(Avatrombopag)等,可帮助患者的骨髓生成更多血小板,但此类药物可能增加出现血凝块的风险。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